时间:2021-07-23 21:01:07来源:新京报作者:王姝
寸草难生的黄土高原陡崖上,能不能种树?7月22日上午,在延安市宜川县椿树峁造林示范点,丽红专业造林队队长王小红指着不远处的树林说,那片林子都是他和他的队员们种的,“十几年前这里是荒山,一棵树都没有,现在已经由黄变绿,种了18000多棵侧柏”。
水土流失是黄河流域生态保护的难题。7月22日,中华环保世纪行2021年宣传活动采访团来到宜川县,了解这片世界上水土流失最严重的黄土地,如何破解植树造林难题?
“二三十年前,这里满眼都是荒山,也就是你们印象中的黄土高原的样子,一到大风天,黄沙漫天,一到雨天,流失的黄土源源不断输入黄河,‘一碗水半碗沙’就是形容以前的黄河”,宜川县副县长曹红星说,陕西处于黄河中游,陕西的水土保持在全国一直举足轻重,可以说,黄河治理的根子在中游,中游的重点在陕西,陕西的关键在水土保持。宜川县地处黄河中游壶口瀑布之滨,黄河在宜川境内全长66公里,据统计,20世纪80年代,全县平均每年输入黄河的黄泥沙约为950万吨,使宜川陷入一方水土难养一方人的困境,宜川县也被国家确定为国定贫困县,“可以说,生态脆弱成为制约宜川经济社会发展的最主要因素”。
曹红星回忆,20多年前,延安人、宜川人开始在这片世界上水土流失最严重的黄土地上植树造林,掀起了一场增绿扩绿的“绿色革命”。宜川地处晋陕峡谷,山势陡峭坡度大,平均坡度35至40度,而且土层浅薄、土壤贫瘠、气候干旱、风力较大、兔害严重,大部分区域属于较难利用的石质山地,这都给植树造林带来了巨大的挑战,“我们立足晋陕峡谷的实际,因地制宜探索推行了一种造林方式——‘石坑造林’”。
王小红解释说,“石坑造林”就是垒石建坑,一锤一锤把大石块敲碎,垒成树穴,一点点把土背到树穴里,再回填起来种树,依靠这种方法解决土层浅薄问题。此外,回填的土壤要跟肥料搅拌,给土壤增肥;为了应对兔鼠啃咬、风力较大的难题,还要栽植大苗,深栽深埋。
从2004年至今,王小红一直在悬崖上造林,“种了多少棵树,早就数不过来了”,他说,印象最深的经历就是“吊威亚”,难以攀爬的陡壁,他和队员们就用绳子把人吊在悬崖峭壁,然后再垒石建坑,填土、栽树,有的地方垂直高度300到400米,挂着绳索用双脚紧紧扒住地面,“说不害怕,那是哄人的,下到半道上,特别紧张,不能往下看,一看就不敢下了。树苗也要背上去,一天运不了几棵。在平原上种树,一个人一天能种60棵,可在陡峭的悬崖上只能种七八棵树。”
曹红星表示,经过20多年“悬崖造林”,宜川县累计完成各类营造林150万亩,实施水土保持治理面积1519.34平方千米,森林覆盖率达到59.6%、林木绿化率达到75.3%、年入黄河泥沙量大大缩减。延安也从原来的“黄马甲”变成了“绿马甲”,植被覆盖度由46%提高到81.3%,年入黄河泥沙由治理前的每年2.58亿吨降为0.31亿吨,降幅达88%。“一碗水,半碗沙”成为历史。
宜川县林业局局长吴大洋说,宜川享受到了“悬崖造林”福利,稀有物种“由少变多”,国家一级保护动物褐马鸡从300余只增加到5000只以上,世界濒临灭绝的原麝、金钱豹再次出现,鸳鸯、黑鹳、大鸨等诸多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重新回归;宜川百姓“由穷变富”,累计发展经济林45万亩,其中果树40万亩,形成了“林木抓果业、林草养畜禽、林景搞旅游”的生态富民发展模式;城乡环境“由差变好”,100多个村庄、600多公里道路、200多公里河流、4个A级景区全部得到了绿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