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环保世纪行2021|中国退耕还林第一县的生态账单

时间:2021-07-26 16:02:07来源:新京报作者:王姝

退耕还林是黄河流域治理水土流失的主要措施之一。1998年,退耕还林从吴起开始,之后从延安走向全国。7月23日,中华环保世纪行2021宣传活动采访团来到“全国退耕还林第一县”延安市吴起县,了解21年来,退耕还林对吴起的生态环境、百姓生活带来了哪些改变?

吴起县地处毛乌素沙漠南缘农牧过渡地带,当地有句农谚,“山是和尚头,沟是千丘丘,三年两头旱,十种九难收”。吴起县退耕还林办公室主任齐统祥说,这句农谚形容的是吴起县曾经的生活。历史上,由于人口、牲口、灶口的刚性需求,农民为了繁衍生息,广种薄收,年年倒山种地,漫山放牧,陷入了“越穷越垦、越垦越穷,越牧越荒、越荒越牧”的“怪圈”,生态环境遭受到严重破坏。建国后,该县也曾投入人力物力植树造林,但由于缺乏必要的抚育管护措施等原因,苗木成活率低、质量差,“年年造林不见林,岁岁栽树树无影”。

退耕还林前后对比图

到了1997年,退耕还林实施前,全县林草覆盖率仅为19.2%,水土流失面积3693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的97.4%,土壤侵蚀模数为每年每平方公里1.53万吨,是黄河中上游地区水土流失最为严重的县份之一。“农业生产‘春种一面坡、秋收一袋粮’,生态环境‘下一场大雨脱一层皮,发一回山水满沟泥’”,齐统祥说。

怎么办?齐统祥回忆,1997年,,县里经分析研究,认为广种薄收、漫山放牧是吴起陷入长期贫困的主要原因,以封山禁牧为突破口,是改善生态脱贫致富的唯一正确途径。

齐统祥说,吴起县五谷城乡马崾岘流域的实践,给了他们信心。马崾岘流域此前不仅植被遭严重破坏,而且地力尤为贫瘠。不过,1984年实施封山育林、种草养畜之后,很快恢复了生机,到1997年,森林覆盖率达到了47.7%,人均产粮和纯收入750公斤、1200元,较全县平均水平分别高出475公斤、493元。“这说明,只要方法对头,吴起县的山也能绿起来”。

借鉴马崾岘的经验,1998年, 吴起县作出了实行封山禁牧、大力发展舍饲养羊的决定,确立了 “封山退耕、植树种草、舍饲养羊、林牧主导”的发展思路,逐山头、逐地块丈量核实口粮田,除人均留2亩多口粮田外,其余的坡耕地全部退出。

当年,延安市人大代表、吴起县村民闫志雄担任南沟村村委会主任,“开始时有的村民对退耕还林不认可”,他说,有的村民接受不了舍饲养羊,觉得“不放羊哪还叫养羊,羊住进房子里还不憋死?”有人认为退耕还林无异于白日做梦,因为种十几亩地尚且吃不饱,退耕还林只种2亩地,日子怎么过?

闫志雄记得,为了消除有的村民的顾虑,让大伙了解到退耕还林的好处,当年每天晚上,各级领导挨家挨户窜门,跟村民们聊天。“退耕还林第一年底,村民们拿到补助资金,发现确实比种地强,积极性一下就高了”。

吴起县吴起镇齐湾子村村民齐应飞觉得,退耕还林后,生态环境变化最大,一片片荒山由黄转绿,“植被密集的地方,连人都走不过去”。闫志雄发现,荒山变绿后,气候也越来越湿润,“原来真是春雨贵如油,下场雨特别不容易,现在三天两头就来场雨”。

齐统祥表示,统计数据表明,退耕还林21年,吴起县生态环境恶化的势头得到有效遏制。截止2020年底,全县共完成国家退耕还林计划面积202.46万亩,森林覆盖率、林草覆盖度分别由1997年的8.4%提高目前20.3%,由19.2%提高到目前的72.9%。土壤年侵蚀模数由1997年的每平方公里1.53万吨下降到目前的0.5万吨,年降雨量已由1997年的478.3mm增至582mm,五级以上的大风已由1997年之前的年均19次降为5次,降雨量逐年增多,干旱、暴雨、冰雹、霜冻、山洪、滑塌等自然灾害和扬沙天气明显减少。

南沟村有一个占地400余亩的水库,“退耕还林之后,水库的水越来越清。陕北人都稀罕水,村里就把这个水库开发成了旅游景点,搞旅游,建了水上乐园,还有摇摆桥、卡丁车。2018年到2020年,景点盈利接近300万,这属于村集体经济,赚了钱大家分红”,闫志雄说,1996年他走上村委会主任时,村民年平均收入660元;2018年,他卸任村委会主任时,村民年平均收入16000余元。


来源/作者:新京报 王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