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质量立法护航高质量发展——“中华环保世纪行2021年宣传活动”陕西见闻

时间:2021-07-27 11:00:34来源:陕西省人大常委会作者:王晓辉

大河滔滔,治理保护黄河是“百年大计”。近年来,陕西省人大广征意见,反复调研,制定修订修正涉及黄河流域生态治理和修复、河道整治和水土保持、污染防治和高质量发展、黄河文化传承和保护等方面的省地方性法规32件,审查批准设区的市法规43件,力求做到“依河立法,依法治河”。

沣河:又见白鹭舞翩跹

渭河是黄河最大支流,以渭河陕西段为主轴,支流在两岸呈树枝状分布,其中一级支流40余条,流径短、水量充沛的沣河就是其中之一。

从小在沣河边长大的陕西省环境保护公司总经理王团安向中华环保世纪行陕西宣传活动采访团的说,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沣河两岸曾一度杂草丛生、垃圾遍地,就是一条“排污沟”。

近年来,随着沣河流域生态治理工程的系统实施,沣河水质不断改善。如今,碧波清浅,垂柳依依,白鹭时不时在河面掠过。

“每四小时实时向省级和国家平台上传一次数据,一点多发,这个做不得一点假。”在沣河入渭断面,王团安说,通过系统实施沣河流域的生态治理工程,沣河水质不断改善,2019年、2020年连续两年保持在地表水二类,优于考核目标。

“柔性治水、生态治河”是西咸新区保护治理沣河的理念,以自然河流和人工渠系为骨架,以湖池、湿地为节点,通过河道修复、渠系连通、水质净化、景观提升等多措并施,充分发挥生态水系的排涝防洪、景观旅游、文化承载的功能,辖区水生态环境持续向好。“大自然不会亏待人,环境和水质变好,鸟儿鱼儿自己就来了,人和自然就更亲近了。”西咸新区党工委委员、管委会副主任徐军前说。如今的沣河四季常绿、三季有鸟、湿地遍布,已成为西安市民休闲娱乐的城郊公园,人们可以在其中自然舒心憩息,“人、城、水、绿”在这里和谐共生。

2016年,西安市启动渭河生态区建设。治渭先治污,开展两岸入渭排污口排查工作,全面掌握排污口的数量及其分布,并同步开展排污口监测、溯源工作,依法严厉打击环境违法行为。“我们采取‘一单两罚’措施,企业有环境违法行为,不仅处罚企业,还要扣缴当地区县政府财政资金。”西安市生态环境局督察专员赵学功坦言。

2019年12月1日,新修订的《陕西省秦岭生态环境保护条例》正式施行,新条例全面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坚持严格保护、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导向,突出“保护优先”,将分区名称相应修改为“核心保护区、重点保护区和一般保护区”,对各分区范围重新作了调整,扩大了核心保护区、重点保护区的范围,核心保护区的面积占比由0.77%提高到13.92%、重点保护区面积占比由26%提高到30%,呈现出对各分区的保护要求、保护强度和保护级别越来越高、越来越强、越来越严的特点。

历时五年,西安市渭河生态区堤防按300年一遇、堤顶宽度49米(其中包括双向四车道观光路)堤外200米防护生态林带、治理滩区6.99万亩均已完成建设,西安湖、玫瑰园、灞渭生态滩区已向市民开放,环中国自行车赛、省市全民健身运动等活动都落地于此,形成了“堤固、岸绿、水清、洪畅、景美、管理长效”的水治理新格局。

龙门:居民穿上白衬衫

从上世纪七十年代开始,30多年粗放型经济的快速发展,给韩城市带来了严重的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龙门钢铁有限公司党委副书记、总经理刘安民自嘲道:“以前韩城市大街上穿白衬衣的人都很少,穿上出去溜达一圈就脏了,污染太严重嘛!”地处黄河岸边的龙钢集团以前污水外排,是环保部门重点监督检查的对象,超标排放的罚单也接踵而来。

龙门钢铁痛定思痛,从2016年开始投入近40亿元实施一系列污染防治工程,建设每小时处理3000立方米的综合水处理系统,采用混凝、沉淀、过滤、软化等物理化学方法处理废水,实现水资源循环利用,实施回用市政污水实现产城融合,厂区绿化110万平方米,覆盖厂区33%面积,达到国家“园林式”工厂标准,区域首家、全国第二家在线生产的AAAA级钢铁工业旅游景区。龙门钢铁的员工们骄傲地说,我们现在是废气超低排、污水不外排、固废全循环、用料不见料、出铁不见铁。

“环保投入和经济效益并不矛盾。”刘安民告诉,加大环保投入肯定会导致运行成本增加,但是企业形象和品牌价值都会大幅提高,一个生态文明和环保工作做得好的企业,一个可以接待游客的钢厂,它的产品一定差不了。

现在的龙门钢铁,年产715万吨生铁、710万吨连铸钢坯、740万吨优质钢材,稳居西北第一。

不负青山,方得金山。对黄河流域的生态硬要求,正倒逼一个个像龙门钢铁这样的企业治理污染,大力推进绿色发展。用法律武器推动生态环境质量的持续改善,正在让更多的人获益。

韩城市的南邻、位于黄河岸边的渭南市合阳县1991年引进种植红提,2001年后开始大面积种植。新池镇南沟社区专业合作社理事长肖万顺说:“红提的亩产量需要控制在5000斤以内,按照每斤5元的价格,5000斤产量的收入是2.5万元,投入差不多1万元,纯利润能达到1.5万元。”

生态环境的改善,肖万顺感受最深:“气候变好,隔几天就下一场雨,没有了扬尘,病虫害也少了。”2020年,南沟社区又发展了一个种植阳光玫瑰葡萄的项目,产量必须控制在亩产2000斤到2800斤。“虽然产量低,但是产值相当高,一串果面干净漂亮的阳光玫瑰能卖到100多块,一亩地的纯收入能到2万元。”肖万顺笑着比划道。

现在,肖万顺带领的合作社成员已经达到196户,种植红提也成为当地村民致富的重要渠道。世代务农的南沟社区村民成为黄河流域环境改善的最直接受益者。

壶口:黄壶镶上绿边边

溯黄河而上,站在延安市宜川县壶口镇椿树峁上,绵延的森林融入壶口瀑布的自然景观,增加了壶口瀑布的舒适性和观赏性,极大提升了壶口瀑布的旅游质量和品味。

椿树峁是近年来延安市实施晋陕峡谷绿化工程的造林示范点,也是晋陕峡谷造林绿化的一个缩影。

宜川县林业局副局长郝云峰介绍说,越是生态系统不完备的地方,水土流失越严重,越是地势陡峭的地方,水土流失越严重。

二三十年前的壶口西岸到处是突兀的岩石、裸露的黄土、稀疏的草木,一片荒凉。山势陡峭、土层浅薄、土壤贫瘠、气候干旱、风力较大、兔害严重,造林难度极大。

宜川造林人在长达十年的不断探索实验中,成功总结出“石坑客土大苗”造林技术。

郝云峰说,用“砌垒石坑”的办法解决山势陡峭、留不住土的问题,用“回填客土”的办法解决土层浅薄、土壤贫瘠的问题,用“深栽深埋、根部培土”的办法解决风力较大问题,用栽植大苗的办法解决兔害严重问题。

技术问题解决后,最重要的就是造林人的安全。

“在平地上种树,一个人一天能种60棵,可在陡峭的悬崖上只能种七八棵树。”从2004年开始一直从事着造林工作的王永红说:“有些悬崖落差二三百米,坡度五十多度,队员要挂着绳索,整个身子贴在悬崖上作业,磕磕碰碰是再平常不过,不过看到这满山翠绿,我还是觉得值。”

年复一年的坚持,王永红的造林队已发展到50多人,宜川县像这样的造林队共有8支,晋陕峡谷造林成活率也由60%提高到目前的90%。截至目前,宜川县共完成晋陕峡谷直观坡面绿化3.5万亩,公路绿化38公里,曾经贫瘠的荒山大部分已被一片苍翠的侧柏覆盖。

王永红动情地说道:“造林这个事我要一直干下去,要亲眼见证这些绿色的幼苗成长为参天大树,让黄河两岸真正绿起来。”

延川:淤地固沙铸金盆

黄土高原水土流失治理的重点在陕西,减少入黄泥沙的关键在陕西。抓好陕西的水土保持工作,就抓住了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重点。

延川县地处陕北黄土丘陵残塬沟壑区,是黄河中上游水土流失重点区域,境内地形破碎,沟壑纵横,一遇较强降雨,水沙俱下,沟道成为泥沙的主要策源地和输出通道。

“实践证明,淤地坝是黄土高原地区水土保持的关键措施。”延川县水土保持队队长任宏祥说,大规模的淤地坝建设从源头上封堵了向下游输送泥沙的通道,减沙效果十分明显。

站在马家湾村大型淤地坝坝顶,贾家坪镇党委书记马国勇说,坝地土壤肥沃,有机质含量高,旱涝保收高产稳产,粮食产量是梯田的2-3倍,是坡耕地的5-8倍,1亩坝地可促进5到10亩坡耕地退耕;初期死库容蓄水,实现了水资源的空间均衡,解决了干旱地区的人畜饮水和部分农业产业发展用水问题;坝地易于耕作,劳动强度低,解放了农村劳动生产力;利用坝地发展农、林、牧、副、渔产业,增加了农民收入,为群众脱贫攻坚奠定了扎实基础,被群众亲切地称为“粮囤子”“钱袋子”“聚宝盆”。

截至目前,延川县全县建成淤地坝1825座,据测算,通过小流域治理、退耕还林、淤地坝建设等,入黄泥沙减少12575万m³。

省水土保持和移民工作中心副主任薛富平介绍,陕西已建成各类淤地坝3.4万座,占全国淤地坝数量为60%左右,对治理黄河做出了巨大贡献。

在陕全国人大代表昝林森、方兰告诉,在全省各级各方面努力下,陕西省绿色版图向北推进400公里,省内黄河流域森林覆盖率达到36.8%。年均入黄泥沙量从8.3亿吨降至2.68亿吨。另外,陕西省黄河流域内32个国考断面水质优于国考目标30多个百分点。

黄河生态保护,牵扯黄河沿岸所有地区,需从环境保护、能源建设、产业转型发展等多方面协调统筹。渭南市发改委黄河办负责人王晓峰说:“大江大河的治理和保护,最根本的是要依靠法律法规,从基层工作实践层面,非常期待黄河立法早日实现。”

了解到,目前陕西省人大常委会正在修订陕西省渭河流域管理条例,已进入三审,待黄河保护法出台后,条例将与之对接。


来源/作者:陕西省人大常委会 王晓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