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1-07-28 21:00:25来源:中国人大网作者:冯添
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
“万里沙”从何处来?黄河中游流经黄土高原,这里曾经地形破碎,沟壑纵横,植被稀少,耕地匮乏,水土流失严重,一遇较强降雨,水沙俱下,沟道成为泥沙的主要策源地和输出通道。
为牢牢扭住水沙调节这个“牛鼻子”,多年来陕西省大力加强淤地坝建设,累计建成3.4万座,“拽”住黄河58亿吨泥沙。
7月22日,中华环保世纪行2021年宣传活动采访团一行来到陕西省延川县贾家坪镇马家湾村。延川县地处陕北黄土丘陵残塬沟壑区,全县总土地面积1985km²,其中水土流失面积1897km²。
在马家湾村,想象中的深沟高壑并未出现。站在一座坝顶望去,山坡上植被密布,山下田地平整,田地里的作物传递着丰收讯息。
马家湾大型淤地坝通过拦截洪水泥沙沉积形成的坝地。摄影/冯添
改头换面的秘密就在我们脚下——马家湾大型淤地坝。在生态脆弱的陕北黄土高原地区,淤地坝是百姓摸索出来的既能拦截泥沙、保持水土,又能淤地造田、增产粮食的工程措施。
延川县水土保持队队长任宏祥介绍说,在建坝之前,在山两边的深沟中,河水裹挟着泥沙奔涌而下,后来通过打坝淤地,将暴雨带来的洪水拦住,把泥沙沉积下来,水流走后就形成了坝田。当地流传一句农谚—“打坝如修仓,拦泥如积粮,村有百亩坝,再旱也不怕”。
打坝淤地也有效巩固了退耕还林成果。1亩坝地可促进5到10亩坡耕地退耕。马家湾大型淤地坝淤成坝地面积830亩,亩产玉米800kg,年种植收入200万元,可促进6000亩坡耕地退耕,为促进坡面植被恢复发挥了重要作用。
建坝淤地,还带来了实实在在的经济效益。“与坡耕地、梯田相比,坝地土壤肥沃,有机质含量高,旱涝保收高产稳产,解决了群众粮食问题”,任宏祥说,据调查,坝地粮食产量是梯田的2-3倍,是坡耕地的5-8倍。
一座座拔地而起的淤地坝,从源头上封堵了向下游输送泥沙的通道,在泥沙的汇集和通道处形成一道人工屏障,从而起到“沟里筑道墙,拦泥又收粮”的作用。
截至目前,延川县全县建成淤地坝1825座。据测算,通过小流域治理、退耕还林、淤地坝建设等,入黄泥沙减少12575万立方米。
黄河在陕西境内有719公里,流域总面积、人口和经济总量在全省分别占到65%、76%和87%。从全省来看,陕西全省累计建成淤地坝3.4万座,占全国总数一半以上,拦泥58亿吨,淤地86万亩,年增产粮食3亿公斤。
通过一系列有效举措,黄河流域陕西段生态已实现由黄变绿,绿色版图向北延伸400公里,植被覆盖度达到60.68%,年均入黄泥沙量从2000年之前的8亿多吨降至2.7亿吨,流域内32个国考断面水质优于国考目标30多个百分点,渭河生态区成为全国最大的河流生态公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