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1-10-12 11:00:24来源:全国人大作者:王博勋
调查研究是谋事之基、成事之道。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更没有决策权。
在新的奋斗征程上,必须充分发挥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根本政治制度作用,继续通过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牢牢把国家和民族前途命运掌握在人民手中。这是时代赋予我们的光荣任务。
——习近平
新时代赋予新使命,新征程呼唤新作为。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全面加强党对人大工作的领导,推动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理论与实践创新取得丰硕成果,人大工作取得历史性成就。如今,从新的历史起点再出发,人大工作开启全新篇章。
栗战书委员长强调,进入新时代,立足新发展阶段,要把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历史、成就、经验梳理好、总结好、提炼好,把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重要思想研究好、阐释好,准确把握新时代人大工作面临的新形势、新情况、新问题,进一步明确新时代人大工作的新使命,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上更好发挥人大制度功效、发挥人大职能作用。
把握形势、明确使命、总结经验、开拓前行,解答这些时代课题,要从实际出发,从调查研究入手。今年4月以来,全国人大常委会党组围绕“加强和改进新时代人大工作”开展专题调研。4月初,栗战书委员长对调研工作进行动员部署并提出明确要求,常委会党组研究制定了专题调研方案。
根据方案要求,常委会党组成员身赴一线,深入实践,扎根基层,分别带队前往陕西、广西、海南、福建、湖南、四川、江西、江苏、天津、河南、浙江、贵州、山东等地调研,通过座谈交流、深入走访、分发问卷、书面报告等方式,倾听五级人大代表、各级人大工作人员、有关单位、专家学者、基层百姓对人大工作的意见建议。全国人大各专门委员会负责同志、常委会机关党组成员、全国人大机关都行动起来,结合工作职责积极开展调研。
专题调研期间,共召开30多场座谈会,听取各方面500余人次的意见建议,汇总整理调研成果,形成39期调研报告和23期工作简报。此次调研,综合性调研和专项调研相结合,实地调研与书面调研相结合,实现了全国31个省(区、市)全覆盖。调研内容涵盖人大工作的方方面面,工作作风务实高效,全面展现了人大工作取得的新进展新成效,查找分析影响工作质量的问题和短板,为研究加强和改进新时代人大工作打下了基础。
以党的创新理论为引领,人大工作取得历史性成就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要求,推动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理论与实践创新,形成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重要思想。这一重要思想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新时代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加强和改进人大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
“人大工作之所以取得历史性成就,根本在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科学指引,在于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常委会党组强调,必须旗帜鲜明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统揽人大工作,确保人大工作沿着正确的方向不断向前发展。
2021年7月1日下午,中共全国人大常委会党组举行会议,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党组书记栗战书主持会议并讲话。摄影/马增科
将理论学习作为调查研究的第一步,调研组深入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重要思想,并开展专题研究,系统梳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人大制度和人大工作的重要讲话、论述、指示要求和党中央有关文件,对其中的核心要义、主要内容、创新举措、任务要求等做全面、扎实、深入的归纳概括,编写3本参阅材料,形成多期调研报告。
通过实地走访、座谈,调研组了解到,各级人大把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首要的政治任务,把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重要思想作为“必修课”和基本功,在学懂弄通做实上下功夫,切实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提高运用党的创新理论指导实践、破解难题、推动工作的能力。
2018年至2020年,全国人大常委会办公厅连续三年举办学习交流会,将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重要思想持续引向深入,推动各级人大统一思想认识,把思想伟力更好转化为制度自信和行动自觉,不断提升人大工作水平。
在各地,“第一议题”学习制度建立起来:各级人大第一时间将习近平总书记最新重要论述、党中央最新重要决策部署,作为党组会议、主任会议、常委会会议、机关党组会议、机关干部职工学习会等会议的第一议程、第一议题、第一课程,及时传达学习、研究部署落实举措,不断提高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牢牢把握新时代人大工作的正确政治方向。
各级人大还建立起党组集体带头学、组成人员专题学、人大代表履职学、机关干部经常学的“四级联动”学习制度,形成多形式多层次的全员大学习局面,努力把党的创新理论融入立法、监督、代表等工作思路谋划、计划制定、方法创新、任务落实的各个环节,主动从党的创新理论中找思路、找方法、找答案。
在习近平总书记曾经工作17余载的福建,调研组看到,当地人大围绕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建工作期间关于人大工作的重要论述,组织开展溯源研究,形成一批研究成果,传承弘扬宝贵精神财富。在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全过程人民民主重要论述的首次提出地上海,市人大常委会就贯彻落实习近平法治思想、“全过程人民民主”重要理念分别制定文件。
今年,中国共产党迎来百年华诞。各级人大结合党史学习教育,举办缤纷多彩的“人大讲堂”、读书班、专题讲座、理论研讨和培训等活动,在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论述的基础上,认真学习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发展史,更加坚定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自信,更加坚定做好新时代人大工作的信心和决心。
调研组看到,各级人大把学习教育、调查研究、检视问题、整改落实贯通起来,推动理论学习走深走实,用制度建设巩固教育成果,以工作实效检验教育成效,推动人大工作与时俱进、完善发展。
把党的领导贯穿人大工作全过程各方面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必须毫不动摇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我们必须坚持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通过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保证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决策部署在国家工作中得到全面贯彻和有效执行。”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的根本政治制度安排。坚持党的领导,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本质要求和最大优势,是人大工作的首要政治原则和根本政治保证。
“坚持党的全面领导,最根本的是坚持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常委会党组强调,要旗帜鲜明坚持党对人大工作的全面领导,把党的领导贯穿人大工作全过程、各方面,使党的主张通过法定程序成为国家意志和人民共同行动。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的全面领导不仅在思想上政治上组织上不断巩固和加强,而且通过制度予以保障和落实。自2015年起,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会议连续7年听取全国人大常委会党组工作汇报,已成为制度性安排。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会议多次研究决定人大工作中的重大问题和重要事项。党中央先后出台有关人大工作的指导性文件近30件,许多都是具有开创性的重大举措。
“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只要党、国家和人民需要,人大就将毫不犹豫站到一线进行法律的、政治的、外交的斗争,伸出肩膀扛起应尽的政治责任。”栗战书委员长的这番话,正是十三届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以实际行动践行“两个维护”的真实写照。
从通过宪法修正案,将“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写入国家根本法,到顺应实践发展要求和人民群众期待,编纂民法典;从制定香港国安法,维护国家安全和香港长治久安,到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加速推进公共卫生领域立法;从连续四年开展环保领域执法检查,持续助力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到听取报告“把脉问诊”脱贫攻坚、制定乡村振兴促进法;从深入推进人大预算审查监督重点拓展改革、加强国有资产管理情况监督、加强地方人大对政府债务审查监督,防范化解重大风险,到审查批准“十四五”规划纲要,阔步迈上新征程……本届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不折不扣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指示要求,紧跟党中央重大决策部署,在大事要事上担当尽责,保证人大工作与党中央的要求步调一致、行动一致。
2021年9月13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党组书记栗战书在上海市虹桥街道基层立法联系点调研。摄影/新华社 庞兴雷
在各地,调研组看到,多个省(区、市)党委召开人大工作会议,出台加强人大工作的有关文件,完善党领导人大工作的体制机制。据统计,党的十九大以来,有27个省(区、市)党委召开人大工作会议,29个省(区、市)党委出台加强人大工作的文件。
各级人大是党领导下的政治机关。各级人大常委会党组发挥把方向、管大局、保落实作用,从立法、监督、代表工作等各环节发力,切实把习近平总书记和党中央明确的新目标、提出的新要求细化到人大履职举措上、体现到工作质量上、落实到工作成效上。严格执行请示报告制度,做到一切重要工作、重要事项都在党的领导下进行,确保各项工作毫不动摇地体现党的全面领导。
一些地方的创新做法给调研组留下了深刻印象:在山东,省人大常委会负责同志列席省委常委会有关会议已成为制度化安排。陕西将党委领导人大工作、党委工作部门支持人大工作纳入年度目标考核。云南制定省人大常委会党组、机关党组向省委请示报告报备重大事项清单。
为进一步加强党对人大工作的全面领导,有地方建议,系统总结提升十八大以来党领导人大工作的好经验好做法,进一步完善制度机制,加强人大党的建设,并对党中央关于加强县乡人大工作和建设等有关文件落实情况开展“回头看”。
“在长期工作实践中,我们深切体会到,只要毫不动摇地坚持和依靠党的领导,人大工作就一定能够充满朝气、更加出彩。”地方人大工作人员纷纷向调研组表示。
提升人大工作质量和水平,不断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支撑中国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根本政治制度。新形势下,我们要毫不动摇坚持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也要与时俱进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变化,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日益广泛,对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方面的要求日益增长。新时代新形势新任务,对人大工作提出新的更高要求。
栗战书委员长强调,要紧跟党中央重大决策部署,紧贴人民群众美好生活对法治建设的呼声期盼,紧扣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出的法律需求实际,履行好宪法法律赋予的职责,使各项工作更好围绕中心和大局、更好服务国家和人民。
从实践层面总结各级人大工作的好经验好做法,是本次调研的一个重点。从脱贫攻坚到全面小康,从保护环境到守护“钱袋子”,从“小切口”立法到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梳理调研成果,一个个主题词,展现的是各级人大紧紧围绕党和国家工作大局履职尽责,推动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优势不断转化为治理效能的生动实践。
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庄严宣告:“中华大地上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这胜利喜悦的背后,有各级人大充分发挥职能作用、依法助力决战决胜脱贫攻坚的身影。
在摆脱千年贫困的贵州,调研组看到,贵州省人大常委会聚焦全省大扶贫、大数据、大生态三大战略行动,制定大扶贫条例、大数据发展应用促进条例、生态文明建设促进条例,走在全国地方立法前列。湖南省人大常委会每年围绕脱贫攻坚选取1到2个主题开展专项监督,并将政策经验上升为法规,为推进全面脱贫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提供法治保障。2017年起,湖北开展“聚力脱贫攻坚、人大代表在行动”活动,全省五级人大代表每年近10万人次参与,直接间接走访贫困户近百万户,提出意见建议并督促办理约7000件。
“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今年6月1日,乡村振兴促进法正式实施,为新时代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注入强劲法治动力。以高质量立法推动高质量发展,海南加快构建海南自由贸易港法治体系,安徽省人大常委会就支持保障长三角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作出决定。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辽宁省人大常委会连续四年开展营商环境条例执法检查,不断提升市场主体的满意度。
环境就是民生。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引领,各级人大运用法治方式助力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
2018年至2021年,栗战书委员长连续四年担任执法检查组组长,先后带队对大气、水、土壤、固体废物污染防治相关法律实施情况开展检查。长江保护法、土壤污染防治法等一部部“史上最严”环保法律相继出台。
在长江上游的赤水河流域,云贵川联动合作,创新性以“决定+条例”的方式推进赤水河流域保护共同立法,筑牢长江上游生态屏障。打破砂锅问到底,天津市人大常委会对水污染防治法执法检查中发现的村庄水体黑臭问题进行回访检查,问题得到彻底整治才销号了结。青海连续多年举办“江河源环保世纪行”活动,将人大监督、舆论监督、社会监督有机结合,进一步唤起全社会生态环保意识。
如今,蓝天、碧水、净土三大保卫战取得重大战略成果,正在把“蓝天白云、繁星闪烁”“清水绿岸、鱼翔浅底”“鸟语花香、田园风光”还给老百姓。
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引领,各级人大运用法治方式助力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如今,蓝天、碧水、净土三大保卫战取得重大战略成果。图为长江三峡风光。图/视觉中国
“这部法律虽然条数不多,但内容具体、操作性强,直指舌尖上的浪费,条条管用!”在调研中,有地方人大工作人员表示,反食品浪费法的出台,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是“小切口”立法的生动实践。
当前,立法工作进入了一个加快发展的新阶段,呈现覆盖广、数量多、节奏快、要求高的新特点。栗战书委员长指出:“适应立法新形势新要求,必须丰富立法形式,坚持既要搞‘大块头’,又要搞‘小快灵’。”细数地方立法工作,调研组发现,具有地方特色的“小切口”、精细化、创造性立法占了很大比例。
《四川省红色资源保护传承条例》《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民族文化村寨保护条例》《呼和浩特市大青山前坡生态保护条例》《山西省禁止公共场所随地吐痰的规定》……立足大民生,一部部量身定制的“小快灵”地方性法规立到了百姓的心坎里,真真切切解决了实际问题,折射出民主大气象。
2019年11月2日,在上海虹桥街道古北市民中心,习近平总书记首次提出全过程人民民主的重大论断,指出“我们走的是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人民民主是一种全过程的民主,所有的重大立法决策都是依照程序、经过民主酝酿,通过科学决策、民主决策产生的”。
上海虹桥街道,是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工委首批设立的4个基层立法联系点之一。如今,从街道、乡镇扩展到园区、企业和协会,上海市的基层立法联系点增至25家,实现了16个区全覆盖。多年参与有关工作的全国人大代表朱国萍表示:“家门口的基层立法联系点让‘街谈巷议’成为立法者的考量,基层民主可‘感知’更‘可用’。”
各地为推进民主立法进行的探索创新让调研组眼前一亮:持续推进“阳光立法”,江西人大连续四年在省内主要媒体开辟专栏,全景式展现人大立法全过程。《北京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修法过程中,1.2万名各级人大代表深入基层直接听取24万多名市民群众意见。山东人大在进行长岛海洋生态保护立法时,把听证会开到“渔民家门口”。
“建议把‘小切口’立法项目与代表在联络站收集的意见建议结合起来,主动对接人民群众的呼声期盼,使制定和修订的法律更贴近群众的法治需求,更具操作性,更有生命力。”今年4月26日,栗战书委员长、王晨副委员长与列席全国人大常委会会议的全国人大代表座谈,杨蓉代表在会上提出了这个建议。
“公款姓公,一分一厘都不能乱花。”守护好人民的“钱袋子”,调研组针对人大预算审查监督和国有资产管理监督情况开展专题调研,形成多个调研报告。
调研组看到,人大预算审查监督重点拓展改革在各地持续深入推进。全国人大常委会出台有关决定,开展全口径预算审查、全过程预算监管。陕西在全国率先制定地方人大预算和国有资产联网监督系统建设运行标准,人大预算联网监督实现省级部门横向联通、省市县人大纵向联通。广东探索开展预算绩效监督,8年共选取12项专项资金开展绩效监督并组织第三方评价,推动政府全面实施预算绩效管理。广西建立国有资产管理情况报告工作联席会议制度。西藏推动全区各市县人大常委会在2021年内实现国有资产管理情况报告制度全覆盖。
“地方人大在立法、监督、代表等各方面工作中都有不少经验做法和创新举措,特别是基层的一些探索很有意义。”调研期间,地方人大的民情五步工作法、人大工作绩效标准、“三会五步”履职方式、争当“六员”代表等做法给调研组留下了深刻印象。
调研组还看到,山西探索将人大主导立法关口前移,法规起草前编制立法大纲。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大常委会加强对有地方立法权的州市县人大及其常委会立法工作指导,坚持报批法规审查工作关口前移,提高全区立法工作水平。甘肃建立完善地方性法规动态清理长效机制,做到依据上位法适时“修”法、及时“废”法,切实维护法治统一。
有效发挥监督利剑作用,各地人大扎实做好监督工作“后半篇”文章,如内蒙古实行“首次监督问题清单制”和“跟踪监督问题清单销号制”,审议意见落实不到位问题基本得到解决。对跨区域联动监督进行探索,沪苏浙皖建立健全协同非法捕捞闭环监管长效机制。宁夏在全国率先建成了覆盖区市县乡四级的备案审查信息平台。调研中,有地方建议,充分运用监督工作成果,建立健全成果转化长效机制。
在理论界、法学界专家学者座谈会上,区域协同立法成为关注焦点。有学者指出,区域协同立法普遍采用的立法项目重合、立法起草会商、立法人才互补、立法程序同步、立法成果共享等模式,有效节约了立法资源和成本。
总结各地实践,调研组指出,近年来各级人大工作取得明显成效,立法质量和效率不断提升,监督实效进一步增强。“同时要看到,与新时代人大工作要求相比,人大的组织制度、工作机制、工作方式等方面还存在一些不相适应的问题。”王晨副委员长在广西调研时指出,要认真思考、深入研究如何加强和改进新时代人大工作这个大课题,总结好成绩经验,解决好突出问题,全面提升工作水平。
尊重代表、依靠代表、服务代表,更好发挥人大代表作用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之所以具有强大生命力和显著优越性,关键在于它深深植根于人民之中。”要健全人大常委会组成人员联系本级人大代表机制,畅通社情民意反映和表达渠道,支持和保证人大代表依法履职,更好发挥人大代表作用,接地气、察民情、聚民智。
“一个突出感受,就是创新。”在4月26日举行的列席全国人大常委会会议代表座谈会上,全国人大代表郝世玲与大家分享履职体会。在她看来,本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对代表工作、发挥代表作用特别重视。比如,加快代表工作信息化建设,搭建代表政务平台,推出全国人大网络学院,开展“云培训”……一项项创新工作,及时回应代表诉求,切实解决工作难题,为代表的履职提供精准优质服务。
郝世玲参加的座谈会,是全国人大常委会加强和改进代表工作的一项重要创新举措。2018年8月,在栗战书委员长的直接推动下,常委会进一步密切同人大代表联系,建立了委员长与列席常委会会议的代表座谈机制,目前已步入“常态化”。
为更好支持和保障代表依法履职,2019年,全国人大常委会出台关于加强和改进全国人大代表工作的35条具体措施。各地人大纷纷跟进出台、修改有关文件,甘肃、青海召开全省人大代表工作会议。
人大代表来自人民,最了解基层情况。代表提出的建议,饱含人民群众的重托与期盼。重点关注代表议案建议办理工作,调研组看到,各地贯彻“内容高质量、办理高质量”和“既要重结果,也要重过程”的要求,注重提升议案建议办理质效,提升代表满意度。
持续改进代表建议办理模式和途径,河北建立健全交办督办责任机制,大力推行“开门办理”和“阳光操作”督办机制,开通代表履职手机APP,代表建议质量和办理效率显著提升。广东、黑龙江等地探索建立代表建议办理第三方评估机制,切实改变代表对建议办理“假满意”或“被满意”的现象,让代表建议办理落实落地。重庆全面推进代表建议办理“两次评价”工作,推行跨年度代表建议跟踪督办、代表建议及办理情况网上公开。
调研显示,各地人大坚持尊重代表、服务代表、接受代表监督,为人大代表依法履职积极创造条件,提供优质高效的服务保障。图为2021年3月11日,十三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闭幕后,代表走出人民大会堂。摄影/新华社 王毓国
“我到地方调研时,看到各地的代表之家、代表联络站广泛建立,活动开展得很活跃,总的感受是各级人大代表对常委会工作的参与越来越深入,人大代表的影响力和作用越来越大。”栗战书委员长表示,“因为给老百姓办实事,老百姓对人大代表、对人大的评价也越来越高。”
萍乡市白源街道人大代表联络站是江西开展有关工作的一个缩影。在这里,调研组了解到,江西乡镇街道“建站”和县乡人大代表“进站”实现了全覆盖,部分地区还实现了五级人大代表全部进站。在贵阳、遵义等地考察代表联络站建设情况时,调研组看到,贵州已建成全省人大代表网上联络站,实现人大代表与人民群众线上线下全天候、零距离联系。在江苏,调研组前往代表之家、代表履职中心等7个基层人大代表履职机构考察。工作人员告诉调研组,“代表帮你忙”“代表有约”等工作品牌在当地深入人心,“主动找代表”已经成为很多百姓遇到问题时的“第一选择”。
据调研组统计,目前全国各地共设有代表之家、代表联络站、代表活动室等约22.8万个,遍布祖国大地,平均每6200名群众、每11名代表就拥有一个代表家(站、室)。作为党和人民的“连心桥”、人大联系群众的“绿色通道”,这些家、站、室打通了代表联系群众的“最后一公里”,在基层治理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调研组还看到,民生实事项目人大代表票决制在多地推行,打开了“为民做主”向“由民做主”的转化通道。其中,浙江实现市县乡三级全覆盖,建立全省民生实事项目库,努力使政府决策与群众需求精准对接。江苏连云港宿城街道人大工委探索建立议政代表会,听取街道办事处工作报告,票决产生十大民生实事项目,填补了街道人大监督的“空白点”。
进一步做好代表工作,广西形成全方位、多层次、全覆盖的代表培训格局,实现学习模式从“菜单式”向“订单式”转变。强化代表履职监督,湖南桂阳县实行代表履职积分制,建立代表激励、退出制度。近年来有6名县人大代表因考评不称职辞去代表职务。
“优化人大代表结构”是许多地方向调研组提出的建议。例如,有地方提出,建议在县乡人大换届选举中,支持基层因地制宜确定代表结构比例,更多地把村第一书记、优秀返乡农民工、专业技术人员等推荐为代表候选人。对于这些建议,调研组高度重视,专门研究形成意见。
调研显示,各地人大坚持尊重代表、服务代表、接受代表监督,为人大代表依法履职积极创造条件,提供优质高效的服务保障。调研组提出,要采取更有效的举措,进一步增强代表联系人民、服务人民的自觉性主动性,有效发挥代表在反映群众诉求、解决民生难题中的积极作用,把代表工作做得更好。
担负时代使命,加强自身建设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各级人大及其常委会要坚持正确政治方向,增强代表人民行使管理国家权力的政治责任感,履行宪法法律赋予的职责。”
人大是政治机关、权力机关、工作机关和代表机关,处在民主法治建设的第一线,其自身建设水平、履职能力高低,直接影响人大工作质量和整体实效。
今年4月2日,栗战书委员长在部署调研工作时强调:“要深入了解各级人大工作和建设中的实际需求,有针对性地提出加强和改进新时代人大工作的具体措施。”
围绕“人大自身建设”这一主题,调研组进行了专题式、集中性的调研。特别是针对全国省、市、县、乡四级人大工作和建设情况,全国人大常委会办公厅进行了调查统计,形成翔实的统计表和统计分析报告。
调研报告显示,各级人大以政治建设为统领,全面加强思想、组织、制度、能力、作风、纪律等方面建设,人大工作制度化、规范化水平迈上新台阶,履职意识和履职能力显著增强。同时,全国人大与地方人大之间、地方人大之间不断加强联系,人大工作整体实效不断增强。
栗战书委员长每到一地调研,都要前往当地省级人大常委会机关考察指导工作,对做好新时代人大工作提出要求。他反复强调,要加强人大机关的组织建设,进一步加强党对人大工作的领导。
在这方面,全国人大落实党中央关于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的决策部署,全国人大专门委员会的数量由9个增至本届的10个,专委会的设置和职能更加符合新时代人大工作发展需要。充分发挥专委会的作用,黑龙江建立常委会工作机构与专委会立法沟通机制,实行专委会工作项目组成人员负责制。吉林省人大各专委会和常委会各办事机构加强与市州人大对口部门联系,在机关党建、理论研究、新闻宣传等方面全面开展交流合作。
县乡人大是基层国家权力机关,是国家政权的重要基础。从一组组亮眼数据中,调研组深切感受到,各地人大认真落实中央文件精神,积极推进县乡人大工作和建设。
在四川,全省县级人大普遍设立5至9个不等的专门委员会或工作委员会,所有乡镇均配备专职人大主席。江苏全省不设区的市、市辖区街道人大工委已实现全覆盖。在天津,调研组专门听取了街道人大负责同志的意见,了解到天津召开了全市推进区乡镇街道人大工作和建设会议,对基层人大依法行权、开展工作提出指导意见。
开发区人大工作“缺位”,是调研中各地多次反映的问题。为解决这一问题,一些地方开展了积极探索。例如,浙江推进开发区人大工作试行试点,各地开展开发区财政预算审查监督、国有资产监督和代表工作;在全省11个县(市、区)29个街道开展街道人大工作和建设试点,同步推进地方立法。江苏省无锡市人大设立全国首个开发区专门委员会,协助市人大及其常委会加强对开发区工作的监督。
“互联网+”成为人大履职创新的精彩标签。例如,福建不断推进“数字人大”建设,建成纵向贯通省市县三级人大备案审查信息平台、视频高清会议系统,横向联通相关部门信息资源共享系统。上海全力打造覆盖选举全过程的“换届选举云平台”,有效提高参选率和选举工作效率。
“建议系统推进数字人大建设。”在7月8日召开的部分地方人大常委会负责同志座谈会上,地方人大的同志提出,希望尽快实现各级人大信息系统标准统一、互联互通、整体运作、共建共享。
调研组还看到,为推进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更加深入人心,各地进行了积极尝试:河南打造省人大融媒体中心,建成“一网一端一条一版一报两微”全媒体传播矩阵。北京建立学校思政课教师观摩常委会会议制度,更好发挥思政课师生在国家制度宣传教育中的“种子作用”。
从红色革命根据地陕西到实现923万人口脱贫的贵州,从“鱼米之乡”浙江到青山碧水的广西,从底蕴深厚的山东到祖国最南端的海南……跟随调研组不断前行的脚步,从各级人大探索创新的点点滴滴中,我们看到了一幅满载新时代人大工作成就的壮丽画卷,深深感受到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蓬勃生机活力。
全国人大常委会党组开展的这次大调研,是一次大盘点,对人大工作情况进行了一次全景式扫描;是一次大展望,进一步明确新使命新任务新要求;更是一次大推动,为全面提升新时代人大工作水平凝聚思想共识,形成行动合力。
“全国人大和各级地方人大的使命和任务是一致的,工作各有侧重、各有特点。越到地方和基层,越要聚焦关系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具体事项,把工作落细落实,推动解决实际问题。”栗战书委员长调研期间指出,各级人大要依法履职、担当尽责,增强人大工作整体实效,更好服务党和国家事业全局,共同努力把新时代人大工作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