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级法院审级职能定位改革工作启动以来,铜川市中级人民法院紧紧围绕基层法院重在“准确查明事实,实质化解纠纷”,中级法院重在“二审有效终审,精准定分止争”的 改革目标,完善实质化纠纷配套保障机制、质量提升机制、多元解纷机制,推动了全市法院呈现一审判决案件发改率、诉讼案件增量有效下降,审判质量有效提升的“两降一升”的良好局面。
一是精准定位改革目标,健全配套保障机制。强化指标化考核。明晰“基层法院重在查明事实、实质化解纠纷”的审级职能定位,出台《基层法院审级职能定位改革试点工作考核办法(试行)》,通过KPI对基层法院审级职能定位改革考核指标进行科学配设,共设置一审判决案件发改率、生效案件发改率、民事案件调撤率、诉前调解占比、司法确认占比、信访投诉率、一审民事行政案件服判息诉率、一审简易程序适用率、提级管辖准确率9项评价指标,并根据与实质化解纠纷的关联度设置不同的考核权重,力求从各个维度推动基层法院在实质化解纠纷上见行见效。强化层级化监控。坚持“质量第一,提高效率”的工作导向,全市法院类案强制检索1.25万条,召开专业法官会议127次、审委会69次,形成“类案检索靠前、层级研判会诊”质量提升机制。2022年度,全市法院一审民事行政案件服判息诉率同比上升1.58 %。强化实质化查明。建立智能审务督察、视频随机抽查、事后全面评查的系统化评查机制,充分发挥庭审在查明事实、认定证据中的关键作用。通过业务培训、对下指导等形式,持续强化法官依职权调查事实和履行释明义务的主动性,确保实质性介入案件,化解纠纷。
二是精确把握改革内涵,健全质量提升机制。把提升办案质量作为实质化解纠纷的重中之重来抓,部署开展了同比有进阶、环比有进步、季比有进档、年比有进位“四比四进”提升办案质量专项工作。坚持能力增质。突出实战、实用、实效导向,开办了“铜川法院大讲堂”,建立法官、法官助理多岗位锻炼机制,制定调研案例折算标准案件相关办法,以司法能力建设筑牢办案质量基石。坚持评析提质。积极开展自主评析、双向评析、类案评析活动,推动以评促学,以评促改。坚持庭审保质。注重庭前准备工作、推进庭审实质运行、组织开展庭审评查,进一步规范办案程序、优化办案质效。坚持文书润质。强化文书说理、细化文书评查、深化文书答疑,实现“辨法析理、以理服人”。坚持考核促质。完善员额法官、法官助理考核机制及考核结果运用机制,激励干警“愿为”“敢为”“善为”“有为”。坚持评查督质,健全评查机构、规范评查方式、细化评查标准、强化结果运用,推行常态评查、专项评查和基层法院交叉评查,通过案件评查及时纠偏问效,整改提升。坚持效率优质,继续推进繁简分流、严控案件超限、规范司法鉴定,实现质效双升、共促共进。2022年度,全市法院一审判决案件发改率、生效案件发改率同比分别下降0.87%、0.06%,审判质量稳中有进、进中向好。
三是精细拓宽解纷渠道,健全多元解纷机制。创新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主动融入市委市域社会治理大格局,建立“三进两联一引”多元解纷机制,着力构建社会调解优先、法院诉讼断后的多元解纷格局。打造群众解纷“直通车”。即法官工作室进驻大型小区,在铜川规模较大的锦园、裕丰园小区设立法官工作室,扎实推进法律培训的定期化,巡回审判的便民化,纠纷调处的日常化、指导调解的常态化,努力实现“预防在源头、化解在萌芽、解决在诉前、审理在一线”的目标,着力打造“无讼小区”。激活基层治理“最末梢”。即扎实推进人民法院调解平台“进社区、进网格、进乡村”,将基层社会治理资源全部集约到调解平台,形成“纵向到底、横向到边”基层预防化解纠纷网络,推动矛盾纠纷就地发现、就地调处、就地化解。找准集成解纷“公约数”“。即推动诉讼服务团队进驻综治中心,最大限度减少进入人民法院的民事纠纷增量,助力综治中心实体化运行。汇聚基层解纷“同心圆”。即联合司法行政机关完善诉调对接机制,完善特邀调解名册,加大委派、委托调解力度,全面规范调解程序,落实经费保障,满足广大人民群众多元、高效、便捷的解纷需求。同时,推动基层人民法庭联合公安机关“和为贵”调解室源头解纷,推动一般性民事纠纷在诉前有效化解,全力防范“民转刑”案件,努力打造 “枫桥式”人民法庭。引入诉前解纷“动力源”。即人民法院引入专职人民调解员,推进矛盾纠纷“一站式”化解,构建“分调裁审”一体化多元解纷机制。该项机制推行以来,全市法院以线上和线下方式诉前解纷1941件,推动新收案件数量同比下降4.52%,万人成诉率同比下降3.51%,诉源治理效果渐显。陈炉人民法庭服务基层治理经验入选全国法院第四批新时代人民法庭建设案例,获评全省首批“枫桥式法庭”。常年在社区开展诉前调解工作的罗红涛法官获评陕西省“新时代马锡五式好法官”。
编辑:樊婧
责编:郑黎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