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4-06-09 18:05:00来源:本网作者:张克雄 郭淼
——陕西省十二届人大常委会第九次会议召开食品安全工作专题询问联组会议侧记
2014年,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2》继续红遍大江南北,老百姓在沉醉于中华美食独特魅力的同时,面对舌尖上的安全问题,却又常常感到心惊肉跳。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食品安全是最大的民生问题,也是全社会普遍关注的焦点和热点,为回应群众关切,做好这项关系千家万户健康和生命安全的工作,2014年5月28日,陕西省十二届人大常委会第九次会议召开食品安全工作专题询问联组会议。不预设询问发言,不回避工作盲区,由省食品药品监管局、省农业厅、省编办、省财政厅、省工商局等有关部门负责人现场回答了省人大常委会人员提出的食品安全生产、监管体制改革、监管能力建设等方面问题。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胡悦、吴前进和秘书长唐俊昌出席会议,副主任朱静芝主持。副省长祝列克出席并讲话。问题“接地气” 答不好“不满意”
围绕近年来群众最关心的食品安全问题都发生在哪些领域?黑作坊屡打屡现,似乎唯有媒体曝光,相关部门才介入调查的现象是否存在?委员杨希文尖锐的问题,剑指省食药监局。该局局长胡小平回答:百姓最关心的食品安全问题主要在生产环节,包括小作坊、销餐饮,以及种植养殖行业。现在矛盾主要集中在假冒伪劣、添加剂的不科学使用和非法添加及农药残留方面。他还坦陈:眼下,“四小”问题最难解决,而核心问题是监管缺“法”。至于大家感觉到好像媒体报道后政府才来管,其实是存在一定错觉,去年以来,全省一共查出违法案件9159件,公安机关破获的食品安全案件2494起,这其中,政府主动发布给新闻媒体的有1923条,约占到92%,记者暗访披露88条,占到4%。因而媒体报道的政府会一查到底,但不是所有查处的都被曝光。最后他表示希望大家踊跃监督,更好地保障公众知情权和其他合法权益。
和委员杨希文相比,委员屈雅君显然有备而来,只见她边陈述问题,边展示手中的袋装纯牛奶,针对袋装纯牛奶添加了香精却没有在包装上给予明确标识,继续发问省食药监局,是否知道袋装纯牛奶中添加有香精,除此外,里面是否还添加了增稠剂等?得到的回应是,在生产中,部分企业为了提高鲜乳口感,确实存在使用增稠剂将鲜乳浓缩。但在乳制品中添加了香精或其他添加剂,而没有在外包装标注的话,企业就违反了标牌标识相关规定,一旦接到举报或在抽检中发现此类情况,一定会严惩。并现场承诺,委员提交的“牛奶证据”会送到相关检验机构,依据权威检验报告,对企业进行查处。屈雅君满意地点头:“我等着你的检验报告。”
专题询问会紧张有序地进行,有关中小学校园周边食品安全、农村逢红白喜事群体性食品安全、流动摊贩管理、转基因食品传言该不该信等老百姓最关心的话题被一一抛出,接受询问的8个省级部门负责人态度诚恳,认真回应,尽管如此,也有委员对回答“不买账”。
委员颜明给省食药监局提了一个有代表性的问题:按照法律规定,办理食品流通许可证,时限是1个月,但他在调研中发现有大学生创业者申请后逾2个月仍未批下来。询问审批部门得到“资料没问题”的答复,这样的无故延迟是否为创业者增设了门槛?
该局负责人坦言新一轮机构改革的确会给工作带来一些影响,以前由工商负责的食品流通许可职能被划归到食药监局。目前基层机构改革虽已基本到位,但还是存在前后衔接不顺畅的地方,他承诺,会后立即追查逾期原因。对于这样的回答,委员直言“不太满意”。副省长祝列克在讲话中给予回应,将结合党的群众路线教育活动,切实转变行业作风,让老百姓满意,请代表们放心。
直击食安监管 关注改革难点
去年6月启动的全省食品监管体制改革已基本完成,一个全过程、全品种、全环节,从“农田”到“餐桌”的监管体系正在我省逐步建立。过去食品安全实行分段监管体制,不同程度地存在监管盲区,被很多人戏称为“九龙治水”。如今,“无缝对接”的“共治”是否真能实现?按照“万分之三”比例建立村级食药安全协管员队伍,能否按标配备?这些事关监管体制改革的突出问题也是委员们问询的重点。
委员龙兴元就提出监管人员的机构配备依据什么原则?改革后各部门的职能如何划分?“万分之三”的要求是否可以达到?委员韩永安还提出,在食品安全监管中公众参与监督,有哪些举措?作为监管的有效措施,抽检是怎样安排?结果能否予以公示?
省编办和省食药监局的负责人结合全省食品监管体制改革完成情况对委员们的问题给予了全面的回答。从整合监管主体,减少监管环节,分清监管职责,建立无缝衔接的监管体制,都做了详细解释。对“万分之三”指标部分村镇尚未完成的原因也做了说明,并表示会尽快督促达标。
对安排公众参与监督,省食药监局表示:食品安全涉及面广点多,监管部门负主要责任,更需要相关部门紧密配合,从“九龙治水”到“一龙治水、九龙协力”,也鼓励媒体监督和消费者举报,更会加大宣传教育力度,让消费者了解更多食品安全知识,自觉抵制消费过程中出现的不安全问题。关于抽检工作,受专项拨付经费所限,目前主要是按照国家和省上的安排,抽检覆盖面有限,但已经进行抽检的项目如桶装水和部分餐饮业的结果,已向社会公布,确保公众知情权。
代表刘勤社还就我省在食品安全上的资金投入情况向省财政厅发问,省财政厅方面回应,我省财政部门近年来逐步加大财政投入力度,目前,首先保证省级监管部门相关经费,如工商质监部门、农业部门、商务部门分别安排有安全检测、肉类蔬菜流通追溯体系建设试点专项经费。据介绍,2014年我省省级财政安排的食品安全资金达到1.63亿元,较上一年增长了近50%。以奖代补机制从2012年开始对市级检验检测资源整合,乡镇级资源整合2014年准备启动省级重点镇和市级重点镇相关建设,每个县给予50万元的奖励扶持资金。
委员们关注的这一系列改革举措,迈出了我省食品安全统一监管的关键一步,但要让改革之花结出硕果,还需细化改革措施,实施重典严打犯罪、严格追究监管责任,打破原有监管模式和固定思维,从“物理整合”走向“化学整合”,进一步优化业务流程、完善效能机制,在提高监管水平上取得“1+1>2”的效果。让不法分子“不敢犯”、“不能犯”,广大消费者“才敢吃”、“吃得安”。
自曝监管“短板” 科学修炼“内功”
与食品安全严峻形势相比,目前的监管能力还存在不少“短板”。安全标准、检验检测、风险监测等技术体系还不完善,很难做到事前防范、科学管理,存在不少 “心有余而力不足”的监管盲区。委员们的问题也涉及食品安全监管中的基础性研究,提出应该梳理食品安全的“负面清单”,做好标准体系的研究和建立。对食品安全违法行为要进行定性研究,进一步提高科学化监管水平。对此,省食药监局回应:现在关于食品安全工作的科学化管理和基础性研究尚属空白,是整个监管链条中的薄弱环节,下一步,将进一步完善标准体系、建设信息平台、加强风险监测和数据分析管理,健全评估预警制度,充实监管力量、强化技术支撑,修炼好监管人员的“内功”,培养一支 “行家里手”的监管队伍。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委员们强调的食品安全监管之“器”在于技术研究,不具备较强的专业知识和技术手段,就很难发现问题,安全监管也就无从谈起。切实履行好监管职责,推进功能完善、标准统一、信息共享、互联互通的食品安全信息平台建设是基础,加强食品安全标准制修订工作是前提,提高自身监管能力是关键,唯有如此,才能真正筑牢食品安全监管的“防火墙”,拧紧老百姓舌尖上的“安全阀”。
2个小时“一问一答”的询问精彩纷呈,16位委员和人大代表提出的30多个问题,开门见山、一针见血,相关部门的回答实事求是,开诚布公。这样的询问既是人大代表和人大常委会组成人员有效行使法律赋予职权的体现,也是人大代表与人民政府之间民意表达和民意实现的平台构建,更是一场民主问政,打赢老百姓“保胃战”的生动实践。
(张克雄 郭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