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11-03 15:14:56来源:作者: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要始终与人民风雨同舟、与人民心心相印,想人民之所想,行人民之所嘱,不断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变为现实。”“经过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共同努力,我们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了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现在,我们正意气风发迈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一路走来,我们紧紧依靠人民交出了一份又一份载入史册的答卷。面向未来,我们仍然要依靠人民创造新的历史伟业。立志于中华民族千秋伟业、致力于人类和平与发展崇高事业的百年大党,在继往开来中迎接着世界满怀期待的目光。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宗旨,党在任何时候都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始终以百姓心为心,与群众有福同享、有难同当,有盐同咸、无盐同淡。我们要始终与人民风雨同舟、与人民心心相印,想人民之所想,行人民之所嘱,不断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变为现实。
时代呼唤着我们,人民期待着我们,唯有矢志不渝、笃行不怠,方能不负时代、不负人民。党员干部要有知难而进不言难、迎难而上不畏难的信心。时刻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深入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立志为党分忧、为国尽责、为民奉献。永葆为人民服务的忠实情怀,恪守初心使命,把初心落实在行动上、把使命担扛在肩膀上,把为民体现在行动上,系群众之所困、思群众之所急、干群众之所盼,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努力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用心用情用力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和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切实改善人民生活品质,努力让人民群众过上更加幸福美好的生活。
想人民之所想,把初心落实在行动上,敢挑最重的担子。以百姓心为心,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是党的初心,也是党的恒心。党员干部要全神贯注干工作、心无旁骛做服务。要认真学习好、宣传好、贯彻好党的二十大精神,牢记中国共产党是什么、要干什么这个根本问题,坚定理想信念、坚守初心使命,始终同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了解群众所思、所想、所盼,才能真正做到“急群众之所急”。坚持“干”字为先、“实”字托底,勇于担苦、担难、担重、担险,全身心投入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新征程中。要秉承“俯首甘为孺子牛”的为民情怀,心系百姓、一心为民,深入基层植根人民,牢固树立为民服务意识,从人民群众最期盼、最紧迫、最需要的事情做起,多做些雪中送炭的实事,满腔热情为人民群众谋幸福。把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现代化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把人民群众关心的难事、实事办好。维护社会公平正义,扎实推进共同富裕,让现代化建设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
及人民之所及,把使命担扛在肩膀上,敢啃最硬的骨头。我们要始终坚持人民至上、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党员干部要在坚定信心中迎难而上,在迅速行动中攻坚克难。主动担当、积极作为,做到干实事、鼓实劲、出实招、求实效、落实处,把实干本色践行在服务百姓的工作实践。沉下心来做事,想尽办法成事,以绣花功夫把工作做扎实、做到位。时刻以“利民之事、丝发必兴”的担当服务群众,始终把精力和重心都放在为民服务上。主动去疫情防控、乡村振兴、征地拆迁等情况复杂、矛盾突出、困难较多的一线摸爬滚打、强筋健骨,在火热的实践中以实打实的行动将党中央的各项决策部署落到实处。把群众所盼所念的事情、所需所求的问题记在心上、抓在手上,切实把群众产业发展、振兴提升的问题摸实、症结找准、思路理清,以全心为民的奋斗姿态、满腔赤忱守护人民的忠贞之心,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把富民政策一项一项落实好,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使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朝着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目标稳步迈进。让老乡们生活越来越红火。
办人民之所需,把落实体现在行动上,敢下最细的功夫。为人民而生,因人民而兴,始终同人民在一起,为人民利益而奋斗,是我们党立党兴党强党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党员干部要担当实干的工作作风、一心为民的家国情怀,坚守人民立场、树立为民理念,主动到群众中去,到基层一线去,拜人民为师,汲取人民智慧。要从最困难群众入手,从最突出问题抓起,从最现实利益出发。扑下身子倾听群众呼声、了解群众需求,甩开膀子多为群众办实事、做好事、解难事,迈开步子深入基层,让双脚沾满基层沃土。自觉同人民想在一起、干在一起,切实做到知民情、解民忧、纾民怨、暖民心,积极回应群众的关切和期盼。要着力解决群众最关心最现实的利益问题,立足工作实际,朝着问题走,迎着困难上,坚持方式方法创新和问题导向,发现真问题、找准真药方、走出真路子,谋划新篇章,实现新发展。切实解决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特别是解决群众看病难、上学难、就业难、住房难等操心事、揪心事、烦心事,以看得见的变化回应群众期盼,不断增强人民群众对党的信任和信心,筑牢党长期执政最可靠的阶级基础和群众根基。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提升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作者:董晓龙
编辑:李娟
责编:郑黎波
主编:姚启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