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贯彻落实习总书记提出的“坚持把非诉纠纷解决机制挺在前面”的指示精神,积极践行新时代“枫桥经验”,进一步完善诉讼与非诉讼矛盾纠纷多元化解机制建设,洋县法院依托诉讼服务中心,积极探索以人民调解为基础、行政调解为补充、诉讼调解为主导、司法审判做保障的功能互补、良性互动、诉调对接的多元联动调解工作新机制,为促进基层社会治理能力提升、维护社会和谐稳定注入“源头活水”。
一、诉源治理暨特邀调解工作的现状
(一)创新诉前特邀调解工作机制
为落实一站式诉讼服务建设的要求,缓解法院案多人少压力,为群众提供多元化司法服务,洋县法院于2022年2月招募特邀调解员,创新开展诉前调解工作。截止今年2月,特邀调解员共参与诉前调解案件1100余件,调解成功830件,有效降低了司法成本,节约司法资源,为当事人解决纠纷带来便利。
一是精心选配人员,建立工作机制。依照《最高院关于人民法院特邀调解的规定》中特邀调解员选聘相关规定,2022年2月、9月分别发布两期公告,通过报名、政审、考察等程序,先后选聘12名有调解工作经验,品行良好的特邀调解员参与到诉前调解工作中,目前仍有8名在职特邀调解员,其中驻院机关2名,6个基层法庭各1名。制定《特邀调解员工作纪律规范》和《特邀调解员考核管理办法》,定期安排办案经验丰富的法官对特邀调解员进行业务培训,2022年共安排三期业务培训,就《民事诉讼法》、证据规则及人民法院调解平台的操作应用进行讲解。在诉讼服务中心设置诉前调解工作室,负责院机关诉前调解工作,各基层法庭设置特邀调解员办公室,并确定一名指导法官和协助人员,与特邀调解员做好衔接配合。
二是强化案件分流,用好调解平台。在立案登记时,诉讼服务中心工作人员根据调解规程的相关规定,对婚姻家庭纠纷、经济纠纷、合同纠纷、相邻关系纠纷等案件事实清楚、双方争议不大、适宜诉前调解民事案件,在征求当事人的同意并填写“同意诉前调解确认书”后,将案件通过人民法院调解平台系统推送到特邀调解员系统进行调解,充分发挥特邀调解员熟悉农村工作、贴近群众生活、易取得群众信任等优势,对当事人针对性开展诉讼心理、诉讼常识和解纷方式的辅导,进行“门诊”把脉,疏导一部分当事人自愿和解,引导一部分当事人选择非诉解纷方式。
三是坚持自愿原则,畅通对接机制。开展诉前调解工作时,坚持遵循自愿、依法和调解有限性原则,充分尊重当事人的自主选择权,在鼓励当事人自愿选择诉前调解程序的同时,对当事人作出的其他选择,不以任何借口加以阻拦和干预。同时注意防止因片面追求调解而强制、违法调解,消除当事人对诉前调解的顾虑。对委派诉前调解30天以内双方当事人达不成调解协议,及时转入诉讼程序处理,防止久调不决、拖延诉讼。
(二)强化一站式纠纷解决机制建设
积极探索推进以“源头预防为先、非诉机制挺前、多种力量齐发”为核心的诉源治理新模式,推行“诉前委派+诉中委托”、“诉前调解+司法确认”的诉调对接机制,全面加强诉前联调和诉调对接工作,努力构建分层递进、繁简分流、快慢分道的“分调裁审”配套体系。
一是强化“分调裁审”,注重诉讼效率。在诉讼服务中心组建员额法官、法官助理、书记员的“1+1+1”模式审判团队,做好案件的审查审理、判后答疑等工作,对案件事实清楚、争议不大的案件,做到快立快审,及时化解矛盾纠纷。同时与院速裁庭做好配合,与组建的3个速裁审判团队做好衔接,对法律关系清楚的案件及时转入速裁团队,实现简案快审、繁案精审。2022年,该院分调裁审占一审民商事、行政案件的95.09%,一审简易程序适用率88.29%,案件平均办理时间42.23天,比汉中市全市平均值缩短3天,比陕西全省平均值缩短9天。速裁结案738件,平均审理时间仅为7.85天。
二是强化诉讼服务,数据赋能审判。以“为群众办实事示范法院”创建活动为抓手,在诉讼服务中心集约设置导诉、立案、自助服务、保全、司法确认、鉴定评估、 集中送达、案件款缴退等窗口,确保群众“一站式”办理诉讼事务。以智慧法院建设为引领,充分借助和发挥“互联网+”、“大数据”等信息化优势,搭建线上诉源治理平台,全面应用陕西法院在线服务、人民法院律师服务平台、人民法院调解平台等,建立“互联网+诉讼服务”的新模式,对当事人因客观原因不能到场的,运用视频等方式开展“云上调解”,全面打造集约高效、便民利民的多元解纷和司法服务。疫情期间网上立案35件,网上送达1050次,网上质证375件,远程视频开庭900余次。
三是多元化解纠纷,构建和谐社会。积极协调县司法局、市场监督局、妇联等组织和团体,加大与各大社区、镇办、等部门的沟通协调,主动邀请依法成立的调解组织加入我院特邀调解组织名册,联建民事纠纷人民调解委员会,扩大社会面调解力量,加大委派、委托调解工作力度,形成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三调联动”的社会矛盾纠纷大调解工作机制。将基层法庭辖区内的基层自治调解点全部对接到人民法院调解平台,并运用“总对总”在线诉调对接机制,目前,街道劳动人事争议调解中心、价格认证中心等均已入驻调解平台,2022年“总对总”委派调解案件占比为3.13%,对接单位调解成功率为100%。
二、存在的问题
通过近一年的探索和推进,我院在诉源治理和特邀调解工作方面虽然取得了一定经验,但仍存在一些短板和不足:一是调解员适应新的司法环境需求有差距。目前特邀调解员多为年龄较大的退休或兼职人员,前后我院两次发布招募公告,共有22人报名,退休公职人员和村两委干部占报名人数的60%。年龄偏大的特邀调解员工作经验丰富,但法律知识欠缺,网上在线平台操作熟练度不够。二是调解经费不足队伍不稳定。目前我院对特邀调解员的补助以“误工交通补贴1100元+参与调解案件以案定补”的方式进行,以案定补分为调解成功、调解不成功、参与调解三档,分别以80元、60元、40元每案为标准,每人每月实际到手平均1500元,截止目前挤占我院办案经费共支出16.7万元,因补助低调解员队伍不稳定,4人先后离职。三是与基层组织联动化解矛盾纠纷机制不畅。社区、镇、村、组等基层综治组织没有进入我院诉前调解平台,联动配合机制不完善,发挥多元矛盾化解功能不强。
三、对策及建议
一是高位推动诉源治理不断进步。紧紧依靠县委领导、县政府支持,积极融入“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矛盾纠纷多元化解大格局中,推动各类人民调解组织入驻我院诉前调解平台,加强对调解组织的整合、指导与培训,让大量矛盾纠纷化解在源头、化解在萌芽、解决在诉前,审理在前端。主动对接“基层党建+社会治理”工作模式,将人民法庭司法服务触角延伸到基层一线,激活村规民约等社会规范,实现纠纷的自治和净化,通过设立特邀调解员个人工作室、法官进社区等形式,加大矛盾纠纷排查化解力度。
二是推动特邀调解工作高质量发展。在总结特邀调解经验和查漏补缺的基础上,进一步探索改进诉前调解工作机制,对优秀调解员建立个人调解工作室,培树发挥品牌效应,扩大诉前调解工作的影响力和认知度,促进人民群众选择诉前调解的积极性。加强对特邀调解员的业务培训,通过法官授课、调解员个人工作经验分享、参观学习等方式,在法律知识和在线平台运用上提高特邀调解员素养,强化法官、法官助理与特邀调解员的沟通配合,实现特邀调解和司法确认的有效衔接。不断完善对特邀调解员的管理考核,最大限度调动工作积极性,同时进一步做好招募工作,吸收有意向、有能力的人员加入到调解队伍当中,扩充特邀调解员队伍,以适应群众不断增长的司法需求。
三是积极延伸司法服务职能。加大与综治中心的配合,建立县、乡、村、组四级联动调解机制,将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等有机结合,多元解纷力量资源协同参与,网格式推进矛盾纠纷源头化解。提高“一站式”诉讼服务质量,做好内外衔接、内部统筹、分层递进工作,努力实现当事人诉讼“零跑腿”。在发挥审判职能作用的同时积极参与社会综合治理,提升预防化解矛盾纠纷的整体合力和综合效应。持续加强巡回审判、普法宣传等,提升公众法制意识,推动社会法治水平全面进步。(舒胜 陈宝雄)
编辑:陈昊
责编:翟力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