泾洋河上风光好,满目繁华。市列珠玑,户盈罗绮,金碧楼台相倚。杨柳汀州,映虹桥倒影,游人聚散,一片湖光里。
如今的镇巴已“摘掉”深度贫困县的“帽子”,以“富强”为鞍,“民主”为鞭,着“和谐”之华服,踏“文明”之征程。但要走稳“文明”之路,只有光鲜的物质文明远远不够,丰满的精神文明、生动的生态文明同样重要。人若徒有亮丽的外表,却没有丰满充实的内心,便会像风干的玫瑰一样,失了颜色和生气。城市也是一样,“皮相”紧实了,“妆面”精致了,“衣着”光鲜了,“骨相”也得饱满,“仪态”还得端庄,“涵养”更得跟上。文明的内核在于“人”,人的文明素养高了,城市才能内外兼修,相得益彰。
文明是对新事物的探索和规范。我们享受着共享单车带来的便利,却也有人乱停乱放、锁车私用、肆意破坏。我们享受着免费核酸检测、疫苗接种带来的安全感,却也有人隐瞒行程,不守规则,冲撞防疫工作者。我们欣赏着网络里的大千世界,免费获取各类知识,却也有人躲在屏幕后,用键盘当“武器”,肆意射杀鲜活的灵魂。
作为法院的一名干警,我相信法律条文可以起到规范行为的作用,但硬性的约束是文明的下限,真正的素养不是束缚,而是由心而生的敬畏和善良。我们在享受时代红利时,也应用与时俱进的文明行为为时代的发展保驾护航。
文明是前进路上的温柔驻足。在防疫健康码使用初期,许多老年人因为没有智能手机,无法出示健康码而寸步难行,大家此时才发现原来还有这样一群“被时代遗忘的人”。然而他们不是今天才出现的,他们一直存在却也一直被忽略。我看过卖菜的阿婆因为没有支付码而错失“一把葱”的生意时,黝黑的脸上藏不住的落寞。我知道年过六旬的舅舅每天只敢用手机看十分钟的新闻,哪怕我告诉他不会高额收费,他也依旧固执地坚持。我知道他在害怕,害怕这未知的、昂贵的,名为“流量”的猛兽。
有人说:“固执、倔、不接受新事物的人注定被社会淘汰”。诚然,创新进取的精神不该被年龄束缚,可是时间是匀速的,人的脚步却不是。人老了,步子自然就慢了,又怎能要求他们像年轻人一样行步如飞呢?文明的进步不是取悦大多数,而是包容绝对数,需要多一些耐心、关心和爱心。核酸检测时,可以健康码、身份证并行登记;商品买卖时,可以网银、现金通用支付;看病挂号时,可以线上、线下双线就诊。时代走得太快了,难免有人步履蹒跚,走得快的人,不妨温柔地驻足回眸,等一等,文明的烛火能点燃年迈的心。
文明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党的十九大报告用一个章节部署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生态环境保护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事业”。法院也将生态文明建设作为环境资源审判的行动指南。文明不止在人与人之间,也在人与自然之间,生态文明建设从来都不是一家之责,而是天下之任。
中华文明历来崇尚天人合一、道法自然。孟子有云:“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早在千年前,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便烙印在了民族基因里。镇巴地处巴山腹地,坐拥天坑十数,气候宜人,物产丰富,是大自然给予的馈赠,也是我们走向未来的依托。践行绿色低碳的生活生产方式,努力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让绿水青山底色更亮,金山银山成色更足,应成为我们每个人的追求。
城市的华丽“皮相”或许能吸引人们驻足留观,但真正让人流连忘返的在于饱满的“骨相”,在于城市的温度,在于城市的人文。镇巴的“仪态”,在我们每一个人的端庄大方;镇巴的“体温”,在我们每一个人的温柔善意;镇巴的“脊梁”,在我们每一个人的自信无畏。镇巴“华服已择,钗鬟已定,”不知你我可愿“阐五千道德,成三百礼仪”,以文明之姿,迎八方来客,秀秦巴风华。
作者:麻莹垠
编辑:许沥心
审核:姚启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