托起贫困群众的希望—记石泉县第十八届人大代表陈庆芝
时间:2017-10-31 14:46:33来源:陕西法制网作者:吴淼淼
陈庆芝,安康市石泉县第十八届人大代表,城关镇第十九届人大代表,自1985年参加工作至今已在基层乡镇服务32年。32年来,她做过乡政府团委书记、乡政府会计、农征员、宣传干事、党政办主任。无论在哪个岗位,她都以强烈的责任担当,站好一岗服务一方。担任副镇长之后,她分管的工作更是件件关乎民生大计、桩桩都为社会发展,她以单薄的身躯、忙碌的身影为城关的发展扛起大旗;作为县镇人大代表,她将群众利益至上,以无私奉献、默默坚守垫起群众致富路上的基石,成为群众信任点赞的优秀人大代表。
城关镇是石泉的中心大镇,辖34个村(社区),除川道的12个社区外,其余的29个村大多山大沟深,自然条件恶劣,经济发展滞后,据近年来统计,有一半的中高山村贫困发生率都在24.8%左右。面对如此大的贫困人口基数,脱贫攻坚的任务难度可想而知,而脱贫攻坚要出成效,要让贫困老百姓过上好日子,工作上就是要和时间赛跑,星期五,本来是大家都盼望的一天,下午一下班就可迎来放松身心的两天休息时间,但同样是周五的2016年8月5日这一天,直到凌晨1点钟镇扶贫办公室依然亮着灯光,她还带领着同志们加班申报扶贫项目,就在她审完一张表准备起身的时候,疲劳的身体终于没能战胜倔强的意志——她晕倒了,这一天白天开会了一整天,也是连续加班的第三个晚上。在第二天,办公室的同志听说她醒了,集体去看她时,她用虚弱的声音嘱咐同志们的第一句话仍然是申报项目一定要核对清楚,工作一定要对自己负责,对贫困群众负责。事实上,这也并不是她第一次累倒在工作岗位上,2013年为督促沙河村移民搬迁安置点项目进度,同时确保沙河整村移民搬迁对象信息核实精准,她争分夺秒、不分昼夜地工作,最终病倒在下乡途中。即便如此,她也没有给自己放过一次长假,身体状态刚恢复,又踏上了扶贫、脱贫的征程。
陈庆芝是单位同事眼中的“西西弗斯”,凭借着锲而不舍的“推石上山”精神,破解一个又一个发展难题。多年来,她立足工作岗位,充分发挥人大代表作用,强力推进辖区重点项目建设,大力培育二、三产业,增强了全镇脱贫攻坚的经济实力。在中高山村,她根据村情民情,按照“稳桑、壮畜、兴菜、育苗的发展思路,壮大四项优势产业,鼓励村民因地制宜培育食用菌、中药材、水产和林果四类特色种养殖业,同时在各级奖补的基础上,筹措资金,加大产业大户和配套产业奖补。在她的辛劳奔波下,2016至2017年全镇累计兑现奖补资金168万元;2016年她负责的9个集中安置点全部竣工入住,一次性安置搬迁户244户674人,生态移民同步搬迁318户942人;为391户发放产业扶贫贷款1614万;她引导6个扶贫工作组全年完成60万无息贷款的申报工作。新联、堡子、杨柳三个村的互助资金,吸纳股金达161万元。金融助力扶贫,有效地缓解了全镇贫困群众发展缺资金的问题。
作为县人大代表,陈庆芝不仅是将改善民生福祉放在心中,更是将群众、选民的所思所盼变成一条条有价值的建议,针对前期脱贫攻坚工作中存在的指挥部力量薄弱,项目规划时间安排不合理、部分脱贫户“等靠要”思想严重等问题,她提出了“选任一批熟悉农村工作、懂业务的人员充实指挥部力量”、“提前规划脱贫村安置点、旧房改造、路桥水等重点项目”、“将扶贫先扶志列于帮扶工作队及包联干部的考核、帮扶内容”的建议,这些建议反馈至相关部门后,存在的问题得到了有效改进,采取的整改措施迅速应用于2017年4月开展的“脱贫攻坚数据清洗”工作中,促使我镇的脱贫攻坚工作更加精准。围绕部分贫困户发展动力不足的难题,她创新思维,将脱贫攻坚工作与新民风建设相结合,策划并全程参与了“城关镇送新民风到村、送脱贫政策到户、送劳动技能到人”的“三送”活动,将扶贫与扶志融合,通过政策宣讲,穿插主题文艺节目,寓教于乐,让更多的贫困群众增加发展信心,提升发展技能,彻底摆脱贫困。
对于自己帮扶的5户贫困户,陈庆芝更是付出真心、真情,与他们交朋友,把他们当做自己的亲人,想方设法为其排忧解难。她利用人大代表轮班接访时间,走访慰问贫困户,听取他们的发展意愿;她多次自掏腰包、申请临时救助为患病的贫困户解燃眉之急;她无声无息,一次又一次为失明贫困户送上热腾腾的饭菜;她邀请农业技术指导蒋永林为贫困户刘大松提供大棚西瓜栽培技术和市场销路,千方百计协调产业发展资金12万元,为刘大松建起500平面米的标准化猪场和相关配套设施,通过帮助其发展长效产业,增强自身发展动力,实现持续增收。
在领导眼里,陈庆芝是认真负责、有韧劲、能干事的好干部;在选民、群众眼里,她是为民办实事、接地气的优秀代表,她以柔肩撑起无数贫困群众的希望;她给成百上千的家庭带去致富的福音;她兢兢业业半生,将最美好的年华都洒在了为群众服务的山村路上。她的无私奉献,托举起一个女人大代表最引以为荣的尊严。(吴淼淼)编辑:李思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