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11-01 11:35:48来源:陕西法制网作者:
在习近平总书记心中,残疾人事业是“春天的事业”。“维护残疾人尊严、保障残疾人权利、增进残疾人福祉。”是关心、关爱残疾人的具象化。今年来,西安鄠邑法院主动创新,能动作为,积极回应残疾人司法需求,从完善物理环境无障碍建设到暖心司法服务需求,创新构建从立案、审判到执行全流程、多方位司法助残服务体系。依法保障残疾人平等、充分、便捷地参与诉讼活动,促进全社会营造理解、尊重、关心、帮助残疾人的良好社会风尚。
畅通诉讼服务绿色通道
“帮帮我们吧,我女儿晓彤想来法院立案离婚,可她是聋哑人,交流不方便,我年纪大了也不知道该咋弄。”近日,一对“特殊”的父女来到鄠邑法院,说话间父亲红了眼圈。
“你别着急,针对这种情况,我们法院开设了绿色通道,你们跟我到这边来慢慢说。”了解情况后,立案庭干警李美娟立即启动助残绿色通道,按照优先分流、优先引导、优先登记、优先处理的原则,立刻帮助父女俩进行立案。
按照法律规定,鄠邑法院没有案件管辖权。考虑到晓彤的特殊情况,李美娟便通过手势和纸笔,手把手地教晓彤通过网上在有管辖权的法院进行立案,从人脸识别、立案材料上传到信息填写等,不到一小时便完成全部操作。
看到页面上显示的“立案成功”四个大字时,晓彤父亲脸上的愁云也终于消散了。
这正是鄠邑法院积极回应残障人士司法需求,推进“一站式”无障碍诉讼服务建设,打造司法助残工作新模式的缩影。
为便利残障人士,鄠邑法院在诉讼服务中心设立特殊人群“绿色通道”,针对来院当事人主动询问、接待,解答各类诉讼程序咨询,为不能独立进行立案、诉讼的当事人提供“肩并肩”现场帮办式服务,帮助完成相关诉讼活动等。针对不便来院的特殊人群提供上门服务,引导其进行网上立案、远程开庭、在线调解、电子送达,最大限度降低残障群体诉讼成本……
今年以来,鄠邑法院共帮助特殊人群43人次,提供法律咨询40余人次,办理立案13件。
全方位保障诉讼无碍
庭审结束后,刘丰在手机上打出的“谢谢”两字,微笑着向张丹萍法官竖起了大拇指,表达着无声的感谢。
这是一起民间借贷纠纷,原告刘丰和被告李薇都是聋哑人。2021年,刘丰借给李薇2万元后,李薇拒不返还。刘丰便起诉到了鄠邑法院。
庭审中,张丹萍尽可能放缓庭审节奏,通过电脑、手机打字结合的方式,确保当事人顺利完成庭审。并积极进行判后答疑,消除当事人心中疑虑。
鄠邑法院坚持从基础设施建设和司法关爱方面全方位保障特殊人群诉讼权利。在法院内部设有“残疾人无障碍通道”、“残疾人专用审判法庭”,法庭内设无障碍旁听席,全方位保障残障人士平等、充分、便捷参与诉讼活动。
在庭审阶段采取聘请手语老师、放慢庭审节奏、辅助运用电脑手机等电子设备的方式,帮助顺利、高效完成庭审。并积极延伸司法触角,今年以来,开展上门法律“义诊”6次,进行典型案例宣讲5次,判后答疑释法13次,确保让残障人士平等地参与司法活动。
高质效推动执行到位
“感谢马法官,我行动不便,有了这份《执行进度告知书》,我就能详细看到我案子的执行情况以及财产的查控信息,不用我再往法院跑了......”
李大爷是一位年届七十且双腿有残疾的孤寡老人,他因民间借贷纠纷将洪宇起诉到法院,经法院审理后判决洪宇给付他欠款22万余元。进入执行阶段后,法院查控发现被执行人洪宇名下无房产及其他财产,仅有每个月固定的工资收入,在执行法官马安文的主持下,双方达成执行和解协议,由法官按时扣划洪宇工资给李大爷。
“法官,我这来一趟可真不容易,下一笔钱啥时候给我呀?”这天李大爷又拄着拐杖来到法院催问执行进度。
虽然法院会按照和解协议定期将款项扣划并给付李大爷,但马安文也能理解老人家着急的心情。于是便制作《执行进度告知书》,主动将执行进展情况告知,有效解决与当事人之间的信息不对称问题,减少特殊人群的诉累和不便。同时积极督促被执行人履行款项,截至目前,已为李大爷执行到位20余万元。
今年以来,鄠邑法院精准把握执行阶段特殊群体的真实诉求,加大涉“老弱病残”等特殊群体案件执行力度,开通绿色快车道,坚持优先接待、优先立案、优先执行、优先兑付执行款,运用好执行阶段司法救助举措,让特殊群体享受到普惠均等、便捷高效、充满温情的司法服务。(文中均系化名)
编辑:侯宜均
审核:姚启明